金融制度创新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深度跃升
——从制度建设到结构优化的双轮驱动
- 发布时间:2025-08-07 08:41:01
- 来源:宏观经济杂志社版本大全下载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力量,承担着稳定宏观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从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创新突破到资本市场注册制的全面实施,再到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与法治化进程,中国金融业经历了深刻的制度改革和结构性调整。与此同时,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支持新兴产业、绿色转型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力度显著加大,资本市场的服务能力也显著增强。随着2025年“十四五”规划进入关键期,中国金融体系在稳健货币政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强化监管等多方合力下,稳步向前推进,交出了“总量稳、结构优、风险控”的优异答卷。
一、宏图起势:深改筑基塑央行监管升维固国本
(一)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
“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功能定位更加清晰,货币政策框架持续优化,双支柱调控体系不断完善。人民银行在保持币值稳定与支持高质量发展之间实现有机平衡,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走向纵深,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利率走廊机制。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累计降准12次;累计下调政策利率9次,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降115个和130个基点,有效引导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支撑实体经济复苏向好。
(二)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持续健全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我国构建起功能监管、行为监管、机构监管有机结合的监管框架,金融监管从事后纠偏向事前预警、穿透式监管转型。中央金融委统筹功能凸显,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尤其是从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看,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法、金融稳定法;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标志着我国迈向“法治金融”新阶段。通过影子银行清理、资管新规落地、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初步稳固。
二、由表及里:结构嬗变强肌体精准滴灌润实体
(一)注册制全面推行,资本市场提质增效
“十四五”期间,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以注册制为核心,实现了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行的历史性跃升。全市场实施注册制不仅标志着市场化制度建设的成熟,更通过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和企业退市率,有效压实市场主体责任,推动资本市场回归投融资本源。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十四五”时期A股市场募资总额达5.02万亿元,占社融增量比重提升至3.57%。更为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发募资占比超过七成,“专精特新”企业募资额接近6500亿元,直接映射出中国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利率改革与汇率改革协同推进,价格机制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
“十四五”以来,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LPR改革带动贷款利率下降,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汇率方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汇率弹性增强,有效缓解了外部冲击下的顺周期放大效应。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9%,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3%,表明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基调的同时,融资结构优化、节奏合理,反映出政策精准性与市场化操作能力的持续提升。
(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
“十四五”明确提出推动金融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五年来,金融资源流向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绿色转型、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力度明显加大。“五篇大文章”成为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主渠道。5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10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科技贷款余额4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2.5万亿元,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32.8万亿元,政策工具精准滴灌创新型中小企业。
(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完善
注册制改革全面实施后,资本市场显著提升服务创新创业能力。“十四五”期间,A股累计IPO募集资金逾5万亿元,其中七成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板与北交所并重发展,形成服务“硬科技+专精特新”的结构新高地。地方政府专项债聚焦补短板、调结构,“信用+市场”双轮驱动效应日益显现。(作者:霍伟东,封秋硕,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4&ZD09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