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制裁俄罗斯,中国应有所作为

  • 发布时间:2022-03-07 11:31:02
  • 来源:宏观经济杂志社版本大全下载

  宏观经济杂志社版本大全下载北京3月4日电(记者王镜榕)2022年2月27日,美国、英国、欧盟成员国和加拿大达成一致,禁止俄罗斯使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制裁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俄罗斯多家银行将被排除出SWIFT系统,无法开展国际清算业务。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员何青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强调,“这一举措将直接导致俄罗斯被排斥在国际金融市场之外,并极大地提升与俄罗斯开展进出口贸易的成本,预计俄罗斯贸易和投资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宜未雨绸缪,应对潜在的SWIFT制裁。”
  相较于俄罗斯,SWIFT对中国的影响更大
  SWIFT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归属欧盟司法管辖。但是美国可以凭借美元地位、会员席位和“二级制裁”法案,对SWIFT施压,贯彻美国的制裁意图。“受美国支持,历史上已经发生过数次针对一国的系统性SWIFT制裁,均对目标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破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策告诉记者,例如,2012年3月15日至2016年1月16日,SWIFT执行欧盟理事会决定制裁伊朗,2018年11月8日起因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SWIFT受美国压力重新执行制裁。制裁期间伊朗对外贸易下滑,原油出口萎缩一半,经济增长困难。2017年3月8日SWIFT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制裁三家朝鲜银行,2017年3月17日排除了其余四家朝鲜银行。SWIFT的制裁措施客观上让朝鲜与世界的金融联系完全切断。
  “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多轮制裁,之后俄罗斯的产业机构和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何青告诉记者,以自由市场为主要力量驱动的产业发展和贸易投资,已经不再青睐俄罗斯。所以目前与俄罗斯进行贸易投资往来的都是刚性需求,表现为贸易结构单一化和贸易伙伴单一化。以最新公布的2021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原油出口占俄罗斯对外出口金额的22.4%,农作物和能源出口合计占俄罗斯对外出口金额的59.1%;出口伙伴中欧盟占38.3%,中国占13.8%,独联体占13.0%。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只要这种刚性需求依然存在,例如欧洲各国存在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与俄罗斯的相关国际往来仍将持续。只不过会以其他方式绕开SWIFT系统,例如现金支付或物物交换。但这将极大地增加国际交易的成本,中小企业或其他业务分散的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很可能因为成本上升而被排斥在国际经济体系之外。”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员冯浩铭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不同,中国的产业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之中,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56.7万家。对全球产业链体系的高依赖和进出口主体的分散化,使得SWIFT制裁对中国的影响会更加严重。
  “中国几乎所有外币跨境收付都通过SWIFT传输信息。而央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2020年末,人民币跨境收付占到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的46.2%。这意味着若SWIFT制裁中国,将影响约一半的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冯浩铭强调。
  提高人民币在SWIFT系统的权重
  “各国使用SWIFT系统的占比决定了SWIFT股权结构和25名董事会成员,进而决定了SWIFT治理。”张策指出,股份最多的6个经济体可以各自提名2位董事,接下来的10个经济体可以各自提名1位董事。SWIFT会员依照股权比例选举最终董事会成员。目前24名董事中,仅有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董事。因为人民币和中国金融机构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可以联合新加坡等其他建设性力量,反对美国政治化SWIFT,在SWIFT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SWIFT制裁,SWIFT的公信力将持续流失,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担心通过SWIFT系统进行国际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正好给予了中国增强自身在SWIFT治理中地位的机会。”张策建议:首先,SWIFT系统依托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在金融贸易交易中的优势地位,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兴起,SWIFT系统的不可替代性本身就在减弱。2022年1月,人民币在SWIFT系统支付占比3.2%,排位第四。若能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SWIFT系统的权重,对SWIFT的公信力将是一种有力背书。其次,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涉及中国主体的国际交易是全球交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消弭中国对于SWIFT制裁的担忧是保持SWIFT影响力的关键。
  探索建立中国倡议下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
  在冯浩铭看来,中国应借此契机,增强自身在SWIFT治理中的作用。他建议:第一,增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会员席位,强化中国企业在SWIFT日常治理机制中的作用;第二,力争将涉及人民币和中国市场主体的交易信息和产品服务留在中国,确保人民币的相关交易遵循中国法律法规;第三,在内外部治理中呼吁SWIFT减弱与政治的挂钩,建议SWIFT充分发挥好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的职责,而非政治家的工具。
  “目前,中国已经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截止2021年11月末,已有直接参与者75家,间接参与者1178家,覆盖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何青告诉记者,2020年全年累计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量达220.49万笔,涉及人民币金额达45.27万亿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稳定性和自主性,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比较稳定,但由于技术和架构主要仿照SWIFT进行建构,在极端情况下的运转情况依然存疑。
  “最好能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区域性的跨境支付系统。”冯浩铭表示,“一方面,拓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业务范围,使之能够在国际区域层面发挥一定的基础设施作用。利用好"一带一路"、上合组织、RCEP的区域合作机会,探讨共商共建共享区域跨境支付系统的可能方案。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大量交易来平滑交易成本,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系统的不断完善。参照美国信用卡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单一机构无法承担巨额持续的开支。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推广到区域之中,也能让跨境支付系统的建设更具可持续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