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 发布时间:2022-01-03 13:40:03
  • 来源:宏观经济杂志社版本大全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会上指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决定的,是由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现实逻辑、复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逻辑和世界大变局、中国高质量发展中“三农”工作特殊重要性的新时代逻辑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还是由在一个占全球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迈向共同富裕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所承载的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特色功能所决定的。

  要从党的初心和使命来认识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初步完成了祖国独立、民主和统一的事业。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乡村发展,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开始了我国乡村振兴建设的探索。2005年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执政理念,科学判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乡村振兴正是关系到我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是否均衡的问题。

  要从历史维度认识乡村振兴。中华文明根在乡村,乡村是中华文化发育、繁荣与传承的载体,虽历经朝代更替、外族侵扰地冲击,连绵五千余年,从未中断。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乡村现代化上。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风险能力,沉着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战略。乡村振兴要融入到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要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遇,着力解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短板和体制机制障碍,例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粮食安全保障、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文化传承、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问题。要更好地发挥农业多功能优势和农村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转化成激发和释放农村投资和消费的过程,全面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使乡村振兴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

  乡村振兴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绿色政策制定和资源整合,引领广大农民在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向绿色化转型,走出中国特色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两山”转化的具体措施和制度建设,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鼓励生态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发挥碳交易市场的作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助力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数千年治国理政历史经验,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康、国家稳定的事实证明,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粮食安全是政治问题,不能光算经济账。面对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全球供应链存在趋向脆弱性的重大风险,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端牢自己的饭碗,方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明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是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个岁末年初,党中央制定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略、路线图。总书记说过:“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最近,在不少乡村振兴国家重点帮扶县调研中发现,不少基层干部存在歇歇脚、喘口气的思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总书记要求: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绝不能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对立起来,绝不能让做花造景树典型重新抬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的地区,尤其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需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把身子沉下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政策、项目、资金的引导,统筹利用各类资源,向基层放权,向参与主体和服务对象赋能,促进广泛参与、各负其责、互为补充、同频共振的衔接格局。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调动多元主体力量,汇聚各方人才,形成强大合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激发脱贫群众、监测对象和其他中低收入群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勇于组织创新,增强内生动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抓好监测对象帮扶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同时对相关政策进行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促进经济发展,管理好发挥好扶贫资产的帮扶效率,增强脱贫稳定性,为乡村振兴开创良好局面。组织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治理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推动县域内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

  【作者:刘金龙,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Baidu
map